回到首頁Home

見山不是山的修行

《論語、學而第一》篇裡,孔子的學生有若(前518年~前458年)說: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」。因此,活茶道之建立必須要有所本,再由本而衍生出道,但是這個「本」應「以人為本」?還是該「以茶為本」呢?

《道德經》第二十五章的經文裡,老子說:「道法自然」。「人」與「茶」都來自於自然,可是人會傷害自己與他人外,更會破壞自然。相對於人來說,茶比較接近自然,因為茶樹不會自殘及迫害其他生命,所以活茶道的建立與展開是以茶為本。

活茶道的詮釋有四本書,包含:《生活茶》、《活茶經》、《活茶禪》與《活茶道》,共計三十二章、一百二十八節、四十五萬字內容。以下先比較前兩本書之立論基礎的主從區別。

首先,《生活茶》是以「人」為主體,探討如何將「喝茶」引進人的生活,所以「人是主,茶葉、茶具及泡茶法是從」。對學習活茶道的入門者來說,此時的茶葉還停留在外顯之相,也就是「見山是山」的開始。

接著,《活茶經》基於「物以類聚」觀點,選擇以「茶」為主體,探討人應如何將自己的心性提升,直到與茶的本性相應,然後達到彼此珍惜的理想情境。此時「茶葉是主,茶人是從」,人透過自然及社會科學方法的運用,然後在靜心喝茶的過程裡,逐漸體認到茶葉的本然之性,所以屬於「見山不是山」的修行。

《生活茶》與《活茶經》的重要內容,是同時在二零零七年的冬天撰寫,所以這兩本書在活茶內心,並沒有先後與難易之分。那麼「以茶為本」的活茶道,究竟應以人為主?還是該以茶為主呢?

從莊周夢蝶的故事裡,我們不難瞭解到:當您達到「人即是茶、茶也是人」,茶與人之間的「物我兩忘」情境,再去計較到底該以誰為主?這時已經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意義了!

回到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