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首頁Home

《活茶禪》的緣起

《生活茶》與《活茶經》,是從十大方向談論「活茶道」的生活應用。這些方向包含:茶歷史、茶文化、佛家思想、道家思想、儒家思想、詩詞欣賞、社會科學研究方法、自然科學研究方法、醫療保健,以及茶具的美學鑑賞。

我寫前述兩本書時,在文字方面盡可能精簡,使每本書的內容壓縮到只有十萬字,方便讀者在短時間內讀完,且有諸多體會。

因此,書中有些說明在此前提下從略;有些觀念的進一步延伸,也擔心茶人在閱讀《生活茶》與《活茶經》時,可能造成注意力失焦(missing the points),而選擇暫時捨棄。文字精簡後就不免產生遺憾,為使活茶道的思想說明更為完善,所以有了本書《活茶禪》之誕生。

《活茶禪》是活茶道的第三本書,可以獨自存在。未曾看過《生活茶》與《活茶經》的人,直接跳過前兩冊來閱讀本書亦可,因為「諸法皆空,自由自在」!

另方面來說,《活茶禪》之優點,在於談論前兩本書的「因果」。就「因」而言,《活茶禪》說明《生活茶》與《活茶經》之禪學想法的因緣。這就好比買電影光碟時,隨光碟附贈的導演幕後花絮。透過《活茶禪》之說明,茶人對活茶道這個主題,以及《生活茶》及《活茶經》如何產生?可以有更深刻的瞭解與體會。

撰寫《活茶禪》時,並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般地,先將禪學書籍放在旁邊,再依書中的觀念寫茶書;而是順著我在喝茶時的體會,隨意而寫。《活茶禪》的內容,是說明「如何」在用心喝茶之過程,體會禪學的觀念。畢竟在道的追求中,重點一直都是在「過程」!

就「果」而論,《活茶禪》重視禪學觀念的生活應用。舉例來說:第六章之〈慈悲喜捨〉,是由《活茶經》第一章〈喝茶見性〉的「慈無量心」為緣起,推展到悲、喜、捨之無量心的說明。再從「悲無量心」的角度,談論藝術之欣賞,從「捨無量心」談人與人的相處之道。

《活茶禪》除了談論《生活茶》與《活茶經》的因果外,與這兩本書也有相輔相成的效果。

活茶道提倡之「生活泡茶法」,將泡茶的繁複手續精簡後,強調人用放下的心喝茶。因此,用簡便方式泡茶,只是進入活茶道的大門,「人心如何放下才是重點」!

《活茶禪》的內容,強調佛法的日常生活應用,目的就是透過各主題的說明,助人將心放下。因此,閱讀本書後再回去看《生活茶》時,能增加喝茶時的體會。看完本書再重看《活茶經》的茶具美學欣賞,以及科學研究設計時,也更易心領神會。

相同的道理,閱讀《生活茶》或《活茶經》後,在喝茶過程產生禪學的新體驗,再回頭看《活茶禪》,也能對本書產生更深層的認知與瞭解。

學習活茶道的趣味,就在這種「喝茶」與「放下」的交互過程中,人的心性因此提升。《論語》的〈學而第一〉中,孔子(前551年~前479年)說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
《生活茶》、《活茶經》與《活茶禪》的關連,也可用「信、解、行」的三個程序,加以說明。

「信、解、行」在佛法傳承的最好例子,就是佛陀(前623年~前543年)的生平事蹟。他於兩千五百年前在印度悟道時,就「相信」找到離苦得樂的方法。

佛陀三十五歲時開始向人「解釋」他的方法,直到八十歲才離開塵世。最後,講經說法的四十五年中,佛陀用「身體力行」的方式告訴信眾:人沒有了錢,只要有著熱情的心及冷靜頭腦,還是能愉快且又積極地活著!

那麼如何以信、解、行的概念,說明《生活茶》、《活茶經》與《活茶禪》的關連呢?

首先,《生活茶》的內容,是我將內心證悟的道,「內蘊」在書本的文字。內蘊代表的是「信」,我深信、也期待世人相信:「將喝茶融入生活,是簡單易行的事。」

為了讓人產生信心,《生活茶》第三章〈茶之文化〉的內容裡,從東方茶文化的三次跳躍,談論活茶道在茶文化的歷史定位,使人認同活茶道的學習,是在創造歷史!除此以外,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養生,《生活茶》第四章〈喝茶有益〉之內容,是增加人對喝茶的信心。

接著,《活茶經》是見性經書,是用外顯方式「解釋」活茶道,方法上來說,是運用科學研究方法、東方禪學、儒家與道家思想,以及我創建的美學鑑賞理論,使人見到水性、鐵性、泥性、茶性後,逐漸看到本然之自性。

最後,《活茶禪》是將前述兩本書的禪學觀念抽出,歸納整理而成為一本書,然後說明禪學的生活化應用。本書說明人透過喝茶而提升心性的方法。當你懂得眾善奉行之道理,並且「身體力行」時,就是活茶道的生活化應用了!

回到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