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首頁Home

《活茶經》的緣起

我在西元二零零七年九月開始寫茶書,當時最想寫的就是這本《活茶經》,內容是解說:「茶人要『如何』才能將茶湯喝活?」

茶湯是用來「喝」的,正如人受教育之終極目的,是為了學會珍惜及體驗人生,並且愉快地生活。技術的傳承與掌控,無論是在唸書或泡茶,都不應受到過多之關注。

雖然內心很想寫《活茶經》,但這是我喝茶二十年後的體會,對於不曾「用心喝茶」的人來說,《活茶經》的內容或許過於艱深難解,所以才會有《生活茶》之「入門書籍」的撰寫。

《生活茶》的內容,是我在一九八八年開始喝茶,到二千年取得美國波士頓大學企管博士學位為止,十二年間的體會。繼《生活茶》之後,《活茶經》為「喝茶的進階書籍」,是我從美國學成回台灣後,二千年到二零零七年間的喝茶心得。

《生活茶》是「活茶道」的入門之書,內容包含:第一章介紹「敬天愛人」的中心思想。第二章簡述茶歷史。第三章說明「活茶道」的文化定位(cultural positioning)。第四章從養身與修心角度,增強茶人學習活茶道的信心後,第五、六兩章為購買茶葉及挑選茶具。第七章除了簡述泡茶方法外,更重要的是談論學習活茶道之最重要的事,那就是「喝茶」。最後,第八章為前述內容之應用與延伸。

學習活茶道所需的重要茶具,除了人這個喝茶"皮囊"外,還有:茶壺、鐵壺、茶杯及書法掛軸。茶壺的「泥性」適合用來彰顯茶葉的「茶性」。鐵壺的「鐵性」可透過煮水來發揮「水性」。茶人喝茶則是為了見到「本然自性」。

因此,相對於《生活茶》而言,本書《活茶經》是以老子(?~前470年)、莊子(前369年~前286年)、孔子(前551年~前479年)、孟子(前372年~前289年)、佛陀(前623年~前543年)與耶穌(前2年~29年)的「敬天愛人」思想為基礎,透過自然及社會科學方法之運用而寫的「見性經書」。《活茶經》是從「喝茶見性」的角度,協助茶人見到:水性、鐵性、泥性、茶性,以及本然自性。

對於悟了活茶道的人來說,內心常保平靜;但是內心的靜,並非槁木死灰、並不像死人般的靜。茶湯進入口中時,全身靜下來的細胞突然開始跳躍,然後全心全意地與茶湯交融。此時剎那即是永恆,喝茶的人生體驗,變成「死了又生、生了又死、死死生生、來回跳躍」的全新感受。

這種感受從道家的觀點來說明時,看似靜如止水的人心,卻又像莊子《南華經》之大鵬鳥一般,有著瞬間飛到千萬里的能力。茶人在喝茶的收放間,既能從放下時立即提起,也能由提起後而瞬間放下,且不帶走任何雲彩。此時,人的內心終於達到了「天人合一」的完美境界!

回到首頁